“唯有创新,才有生命。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,想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,就必须坚持创新。”日前,在聊到企业的发展问题时,浙江华甸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会忠作了这样的总结。
浙江华甸创立于2003年,经过多年沉淀,目前已是国内新型防雷接地材料提供商和防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,拥有多项实用专利与发明专利,其中两项获得国家创新基金。浙江华甸为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提供了防雷综合解决方案,其客户涵盖了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石油、中兴、华为等重点企业,相关业务还遍及全球21个国家。
从开始的岌岌无名到现在的行业领军,浙江华甸是如何做到的?这个答案,或许就在它的样品陈列室中。
在浙江华甸成列室的展示柜中,摆放着许多大小颜色不一、造型或直或弯的金属构件。公司研发部经理刘昌恩对记者表示,这些都是他们生产的接地线样品,包括了第一代铜覆钢系列到第三代锌基合金钢系列的所有产品,浓缩了浙江华甸20多年的技术精华。
“这个看起来非常普通,却是我们经过近3年研发的专利产品,现在也是我们的拳头产品。”现场,刘昌恩指着锌基合金钢系列产品表示,相比其他同行产品15年的使用寿命,由锌基合金钢制成的接地线,防腐蚀性能大大增强,使用寿命超过35年。正因如此,浙江华甸靠着该系列产品,一举拿下了国内石化防雷接地市场接近50%的份额。
说话间,刘昌恩从柜中拿出了一弯一直两根锌基合金钢接地线。他告诉记者,虽然两者间只有弧度的差别,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“0°到360°”,浙江华甸默默地走了近十年。
“锌的金属材料性质比较脆,不易折弯。在常温下,别说折弯180°,哪怕折弯15°都会开裂。一旦开裂,就会影响接地线的防腐蚀性能,进而影响整个防雷接地项目的安全。”刘昌恩表示,虽然看似不可能,但敢于试错的浙江华甸,依然将锌基合金钢的“柔态化”,作为了新的攻坚对象。
从2015年起,浙江华甸从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入手,反复试验、小步快跑,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总结中,将锌基合金钢产品由3.0迭代到了3.3,在保证防腐性跟导电性的同时,真正做到了柔态化,实现了“根据施工需要任意弯曲”的目标。
十多年的技术攻坚,不仅迭代了产品,重塑了工艺,也让浙江华甸完成了“行业领军”的华丽转身。
在刘昌恩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了浙江华甸位于东茗乡的生产厂区内,见到了支持该公司华丽转身的“压箱宝贝”。在水平连铸车间,9台特制的工频感应炉,正通过该公司专利的固液双金属铸造法,自动加工锌基合金钢,并将其盘成一卷;在表面强化车间,该公司的专利——表面强化机,将一卷卷锌基合金钢强化加工,使之成为最终的成品。
“我们早期产品只能做到6米一根,但我们经过工艺的合金化和改进,以及卡脖子工程的攻克,我们现在可以做成100米一卷。”车间里,刘昌恩边走边介绍,从6米变成100米,从一根变成一卷,带来的不仅仅是尺度上的改变。在实际施工中,此举大幅减少了施工焊点,避免了镀锌层的破坏,在降低施工成本、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,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。
2021年,我国新能源市场已雏形初具,大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造投运,但因材料及工艺的原因,当时配套建设的接地工程使用寿命偏短,与发电站使用寿命不匹配。已在石化领域深耕近20年的浙江华甸,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发展契机,并于当年开始了布局。今年,浙江华甸还为新能源市场增设厂房,扩大产能,预计该业务总产值占比将达20%-30%。
“进入这个防雷接地这个新兴行业后,我们就不断地瞄准材料、工艺上的堵点痛点,坚持技术创新,联合高校和相关专家解决各类问题。”黄会忠表示,正是无止尽的“探寻和求索”,不仅让浙江华甸提升了自身的产品竞争力,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技术储备,当有新兴市场显现时,浙江华甸便能快速布局,为自己的发展赢得空间。
立足当下,放眼未来。早几年前,浙江华甸便将目光看向了欧美市场,并通过每年超百万的研发投入,开发出了第四代防雷接地产品的雏形。“我们还在不断完善第四代产品,届时可以让这个产品打入欧美市场,并通过更改行业国际标准,来改变世界防雷接地行业,实现‘引领世界防雷接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’的企业使命。”黄会忠表示。